邮箱:admin@youweb.com
手机:13800000000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发布时间:2024-12-24 04:56:06 人气:
因此★★,在这个层面,作者要检视自己的文章是否具有学术创新价值★★★,也就是说作者应该在理论探究方面作出别人所没有的贡献,使论文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在投稿中,这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相当多的文章虽然是关于理性知识的,但并不具有创新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之所以在开篇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笔者从十余年学术编辑工作中直接接触到的大量投稿看,超过半数的作者并没有分清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之间的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其实不是学术论文。这样的说法可能令人泄气★,然而以学术论文的标准去衡量,事实上就是如此。而且十余年过去了,这种状况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可见这一★“症状★” 之顽固。这说明,学术论文的标准本应该是常识,却在相当一部分人那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希图通过讨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之间的区别★★,使论文作者对学术论文形成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以帮助他们避免无效劳动。
有些时候发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当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向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看一看路牌,翻一翻地图,回到原来的岔路口再做选择★★★。
今天我们为各位推送的是《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中★“开宗明义★★★”的一节★★★,作者邓树明老师是CSSCI期刊《新闻界》前任总编辑。基于十余年学术期刊主编的经验,他在文中充分论述了什么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与其他各类文章的区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学术论文是以理论创新为核心目标的。那么什么样的学术性文章才具有创新价值呢★★?一般地,如前所述,学术创新性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衡量★★:是否提出了新问题,是否采用了新方法,是否运用了新理论★★,是否发现了新材料,是否获得了新结论。当然不是要求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具备这些创新因素——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至少具备其中一些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应该具备新的结论。所以,研究者可以就这五个维度反复自问★,并进行反复的求证,如果求证的结果是文章的确具备某些方面的新意★★★,那么可算符合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要求。
上文中说过,并非所有关于知识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按照认识论的观点,人们的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种,所以更进一步地为其下定义,学术论文只是关于理性知识的文章。之所以多数文章都不属于学术论文★★,将关于感性知识的文章当成了理性知识的文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与知识性文章相对,有大量的文章不是知识性的,即它们不以帮助人们了解客观世界 ★★“是什么” 为目的★,而可能有着形形的其他目的,如新闻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小说则虚构发生了什么★★,书信用于沟通情感或事情,日记用来记录每天的思想或事件, 通知用来发布事项,业务体会用来交流工作经验★★,行业报告用来描述现状与分析趋势,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类别的文章中绝对不包含知识成分★,如古人的日记中关于某个天文现象的记录,可能会成为今天的人们的知识★,但是整个文章不是以探究或传播知识为目的的。
首先,学术论文是关于知识的文章。这意味着文章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知识的★,另一类则不是关于知识的★★★。不过★★,并非所有关于知识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在后文中会对这一点进行详细说明。
因此,在这个层面★★,作者要检视自己的文章是否是知识性的。来稿在这个层面出现偏差的不多★★,但偶尔也遇到过个别的稿件, 如 ★★“历史研究★★★” 仅仅是对事件过程或人物的叙述, 既没有发掘出新的史实,更缺乏基于史实提炼出的新的史论★★,仅属于 ★★★“讲故事★★★”★★★,告诉读者 “发生了什么”★,而非阐明真实的历史面貌 “是什么”★★。也有一些投稿对现象的描述过于冗长★,存在叙述性的内容过多而分析性的内容相当单薄等问题,也削弱了文章的知识性。
再进一步讲,并非所有关于理性知识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严格地讲,关于理性知识的文章只能称为学术性文章★★★,而学术论文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性文章。这里便涉及广义学术性文章和狭义学术性文章的区别。广义的学术性文章,指以理性知识创新、传播和评论等为目的的文章,如教科书的章节、文献综述、书评★、学术思想介绍等★★。狭义的学术性文章(即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指在理论上有原创性价值的文章,也就是在提出了新问题、采用了新方法、获得了新材料、得出了新结论等方面有一个或多个贡献的文章。学术期刊是以狭义的学术性文章为主要内容的,因为这类文章真正代表了本领域理论研究的进步。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很少刊登甚至一般不刊登广义的学术性文章。
就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而言★★★,判断所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学术创新性,一个办法是将其与之前的文献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要大量地搜集和阅读同类问题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看看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自己是否得出了与之前研究相同或类似的结论,如果都是,那么文章的创新价值就值得怀疑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作者会将常识性的问题换一个提法,然后自认为 “没有人研究过”,这样的 “创新” 也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表明作者尚未透彻地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概念。
从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认识途径可知,感性知识具有直观性★。例如描述成都的气温,“今天很热” “今天很凉爽” “今天很冷” 都可以称为知识,因为它属于对客观世界 “是什么” 的认识★★。但是★★,它们都是属于直接感受性质的。相对应地,理性知识却无法通过感觉直接获得★★★,而需要经历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又如同样描述成都的气温★★,“平均气温25℃★” 就具有理性知识的特征★★★,因为你无法直接感觉到温度★★,而是需要运用科学的测量手段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才能获得,如可以使用一个温度计,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也许到了另外一个场景和研究目标中,“平均气温25℃★” 也成了感性知识。很明显,感性知识因为依赖于个人直觉★★★,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认识主体而变动不居;理性知识则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具有更强的一致性★★,也就是更具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笔者并非认为感性知识不重要。业务讨论、工作分析、行业报告、随想议论等类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场景下均具有重要的用途。只不过★,学术论文的特点和目的都与非学术性文章不同,在学术写作中务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将 “论文” 写成了感性知识类的文章,就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追求理性知识的特点迥然有别,一般是不会被学术期刊选用的★★。当然★★★,有的新闻传播期刊是理论与实务混合型的,既刊登学术性文章,也刊登一些业务性实务类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否认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之间的根本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业务类、工作类、行业类问题并非不可以做学术研究,也并非不可以写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而是绝大多数这类文章都不具备学术性。本章后面会讲到,学术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业务类等问题是可以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学术问题的★,但是需要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运用理论概念和体系来分析问题,其二是有相应的研究方法。离开这两个条件★★★,这类实务性文章就谈不上 ★★“研究” 性★,更谈不上学术性。
最后,以一个结构图来说明学术论文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图中由外向内最大的圈层是所有的文章★,包括知识性文章,也包括非知识性文章如叙述性文章等;第二个圈层是知识性文章★★★,包括理性知识文章,也包括感性知识类文章如业务★★、工作★★★、行业的经验★★、总结、报告等 以及评论类文章等★★★;第三个圈层是理性知识类文章,包括原创性学术文章,也包括非原创性学术文章如介绍性★★、综述性、书评类★★、动态类等;最里面一个圈层是原创性学术文章,是真正为人类知识产生增量的文章。一般地,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第四圈层即最小圈层里面的文章,有的期刊也少量地刊登第三圈层里面的文章,即刊登一些综述、述评★★、动态等类型的文章★★★。第二圈层的文章多为感性知识类文章,一般刊登在业务类或工作类杂志上★★。第一圈层的文章则种类繁多,刊登在文学类、新闻类等媒体上皆可。
研究者尤其是刚开始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者★★,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否是在按学术论文的要求在写作★★,这是首要的、至关重要的基本功★★★。事实上★★★,大部分的投稿并非学术性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的作者并非不认真,文章不但篇幅可观★★★,而且资料颇为扎实,有的行文也相当流畅★,看得出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但文章最终不大具有学术价值,难免让人非常遗憾。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者没有掌握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特点,花费了大量时间写出的作品却并非学术论文★。因此,作者在写作中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写作是关于知识的吗★?是关于理性知识的吗?是关于理性知识创新的吗?以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之所以说这些是感性知识★★,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由相关资料获得的★★★,会识字的人都可以获得这些资料,但文中没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方式提炼出的抽象的理性知识★★★。因此,在这个层面★★★,作者就要检视自己的文章是否提供了理性知识,因为传达感性知识不是学术论文的任务。在这方面,相当多的作者恰恰误入歧途。常见的感性知识类文章有业务类、工作类、行业类、随想类等。
所以,关于知识的文章有两类★★,一类是关于感性知识的,一类是关于理性知识的。而学术论文是关于理性知识的。感性知识并不由学术论文来承载,实际上也难以由学术论文来承载,因为各种类别的文章中都可能包含了感性知识,比如叙述性的★★、描述性的、说明性的,甚至抒情性的文章中★,都有感性知识的成分★★。比如《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其中关于饮食和仪式等方面的描述★★,就可以称为感性知识★★★。不少文献对这部小说中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介绍★★★,这些文献就属于感性知识性质的文章公海彩船6600官网。
如何区别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直观地看,两者之间的差异似乎是很 “明显★★★” 的★, 因为前者与学术有关,而后者与学术无关★★★。但这样的理解是非常表层的,相当于什么也没说,更无法指出学术论文的特征★★★。对来稿的情况进行归纳后★★★,笔者建议从下面三个递进的层次入手,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知识?在认识论中,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权威解释★★。从简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或关系的描述★。这种描述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符号、概念★★、命题、理论★★。所谓符号,指的是含有一定意义的标识物★★,如一个汉字或一个词语。所谓概念指的是对某一类事物的特征的描述★。所谓命题,指的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所谓理论,则是由诸多命题有机构成的一个体系。从符号到概念,再到命题和理论,正好是知识越来越复杂的过程★。比如 “人” 字是一个汉字符号,表征现实中的人这种生物★★★;“人” 作为概念,则指的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生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与人有关的一个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诸多论述★★,则构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可以看到,无论符号★★★、概念、命题还是理论,都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是什么★★★”★★★, 因而它们被称为知识★★。
要提醒的是,上述第四类即随想类或议论评论类文章是投稿中非常常见的一类 “论文”。很多作者之所以容易陷入这个误区,可能是受到中学阶段写议论文的影响★★★,以为学术论文最终的目的是提出某个理论概念,与议论文论证某个观点似乎是相同的。其实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且不说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同,就是获得观点或结论的过程与方式也有不同★。议论文是先有观点再做论证,学术研究是先有研究过程才能获得结论,对于规范的学术研究,在其研究过程结束之前★★★,研究者是不知道结论如何的。如果将学术研究写成议论文,就堕入了经常被批评的所谓 “观点先行” 了★。议论文往往是将一个所谓的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然后对每个分论点进行论证,而论证论点的时候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式★★★。不少的 “论文” 也写成了这个样子★,将一个核心观点分成几个小的观点,为每个观点举一两个例子。这完全不是学术研究的方式,因为举例子论证根本就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至于一些文章在标题中就有 “浅议”“浅论★” “思考” 之类的词语,这些文章的作者明显就不是在做学术研究,而是有着典型的议论文思维。
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知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从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中形成★,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征。理性知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依赖于人的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要超越感性认识★★。
培根有一个关于知识的著名妙喻★★★,有助于解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他说,人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里抽出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根据培根的比喻,很多感性知识的文章就是采用了蚂蚁和蜘蛛的做法。蚂蚁仅仅是把原材料搬来搬去★★,尽管可能有新的组合★★★,但依然保留着材料的 “原貌★”,代表了那些仅仅把原材料拼凑在一起而缺乏学术问题导向的文章★;蜘蛛仅仅是搜索枯肠吐出丝来,代表了那些依靠想象闭门造车的文章;也有蚂蚁与蜘蛛的结合体★★,也就是尽管有材料的搜集过程,但是对材料的分析是想象式的★,而不是采用学术研究方法★,得出来的结论实际上也是感性的。真正的学术论文写作需要像蜜蜂那样★★★,既要采集★,也要消化整理★,才能获得脱离了 “原貌” 的理性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