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admin@youweb.com
手机:13800000000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发布时间:2024-12-24 04:54:53 人气:
但是,上述学科点普遍都是传统★★“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处于从属地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当前中国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学科主要包括: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12,下同);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010108);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020205);二级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与战略学相关的学科主要包括:一级学科“战略学★”(军事学门类★★★,1102),二级学科“军事战略学”(110201)和★★“战争动员学”(110202);二级学科“企业管理”(120202)中的“战略管理★”方向等。这些“二级学科”学科点的规模普遍偏小★★,基本上被边缘化。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开始进行学科评比大排名,学校学科建设的资源不得不向一级学科全力倾斜,科技哲学★★★、科技政策、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等学科甚至面临被裁撤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这些隶属不同的★“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对较少★★,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观点和战略观点。
自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以来,美国政府开始通过脱钩断链、胁迫外交、造谣污蔑等手段,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进行系统性“围剿★”。华为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创新获得成功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公司等企业进行系统性打压,还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进行严格限制。美国商务部已经将数百家中国企业加入所谓的实体经济名单,受到出口管制★。2023年夏天,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前夕,声称如果华为公司继续深入高科技研发,美国可能会加大制裁力度★★★,以确保★★“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美国所津津乐道的“领导世界”变成了★“霸凌世界”★,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国际政治伦理底线。
中国的创新战略学既是重要的学科发展方向,又要服务中国创新崛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敢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同时要注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源于中国且对后发国家具有普适价值的创新战略理论。
中国台湾之所以在半导体制造等领域领先世界,离不开教育界对科技创新理论的综合交叉研究和科技创新战略人才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的主要大学不仅普遍设有电子类★★★“硬科技★★★”专业,同时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类★★“软科学”学科的建设,各大学普遍重视以科技创新理论为龙头,同时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科学类综合学院的建设。例如,台湾清华大学围绕科技问题建有实力雄厚的★★“科技管理学院★”★,该学院下设有经济学、法学、计量金融学★★★、服务科学、公共政策等分支学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科技管理学院围绕前沿科技问题组织学科建设,为IT产业培养了大批懂技术、懂产业、会管理★、有世界眼光的科技战略人才,行走在高精尖产业★★★,使之成为世界“IT之岛”★。
事实上,中国理论界在过去几年对“卡脖子★★”问题应对乏力,这反映了学界对于这些重要的创新战略命题研究存在空白。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当今的科技创新问题已经与一国的重大战略利益不可分割,不重视这些战略命题的研究,不仅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且势必严重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典型的有电动汽车★、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相关产业★★★,高铁★★★、大飞机、深海探测★、军工装备、基建装备等高端装备★,新型液晶显示、第五代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IT)★,以及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在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今日之中国与21世纪初相比,前进了一大步。
21世纪将是一个创新致胜的世纪,创新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议在国家“学科交叉”门类(门类编号14)★,新增“创新战略学★”一级学科★★★。 过去限于一级学科框架制约,中国半导体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受到很大限制,国家为了推动微电子等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发展★,决定设置“学科交叉★”门类★★,并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设置为一级学科★★★。这将对高校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未来人才培养产生根本性影响★★。同样的道理,创新战略学一级学科的设置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当前,高校研究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的学者大多散落在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公共管理等院系中,理工科院校普遍设有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等学科,文科类院校则普遍设有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学科★。另外,高校还普遍设有“自然辩证法”教学团队,也是研究科技创新理论的重要力量★★★。
具体而言,可以用4个维度分析、衡量★★“国家创新能力”。(1)知识维度:基础科学★、新兴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企业新产品和新服务。(2)地理维度:区域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全球创新网络。(3)组织维度:研发团队、企业★★、企业集群、产业体系、支撑性研发机构、宏观创新生态体系。(4)资源维度: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数据与知识资源、开发工具与软件★、材料与装备、公共创新平台等。同时,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不同要素和维度之间知识联系的★“互动质量”(quality of linkage)才是最重要的★★★,例如★,能源系统、工业系统、信息系统、军工系统、科技系统之间的联动,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东西南北中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创新战略学应该围绕这些维度和问题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
创新战略学既要做好学术研究,又要做好人才培养。当今中国,最稀缺的就是战略科技人才,他们洞悉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方向★★、熟悉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动态★★★、了解全球产业链条发展的格局,他们是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的领袖级人才,创新战略学要为未来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好学科基础★★。
因此★,科技创新不只是知识发现★、技术发明和新产品开发,而是国与国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是一国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高点,甚至涉及后发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如果不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霸权性质★★★,必然会陷入“美国陷阱”,经济越发展越受制于人。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全球高技术链条和关键产业供应链来逼迫后发国家就范,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对此,理论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仅关注科技创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是不够的★★,技术和产业链条的自主可控和安全性问题★★★、全球创新价值链的分配及其公平公正问题、全球科技创新民主治理问题等,是更重要的创新战略命题★。
高一男生月考狂揽13张奖状★,总分年级第一四门学科第一,同学羡慕鼓掌变身“唯哇机”
目前,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GII)的排名,中国上升到第11位★★★,而2012年中国的排名则在第34位★★★。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初步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期,正从一个跟踪学习型国家向并跑,甚至领跑型国家转变★,产业创新正在从终端实用型创新向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原理型创新转变★。
美国的科技霸凌行为使人们认清了过去传统理论的2个不足★★:一是对冷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本质认识不足。当很多人还在迷信自由市场★★★、比较优势和“世界是平的”论调的时候,美国却以意识形态划界★★★,人为割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野蛮践踏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形成的共识和规则★★,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规则★★★。人们开始认识到美国利用国内市场和技术霸权地位对世界经济绑架之深,所谓的“实体经济清单”★“超级301条款★★”、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都已经成为美国长期掌控国际经济★★★、技术★、窃取商业机密、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美国政府形形所谓的★“工具箱”成为美国肆意践踏国际经贸秩序的魔法。而对于此,各国理论界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这反映了传统创新理论和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薄弱,不能清醒认识美国技术、经济领域霸权主义的真面目。另外一个更严重的不足是,美国的科技霸凌行为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传统理论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本质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偏颇。传统理论认为★★,科学无国界,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知识体系★★★;创新属于生产力范畴,创新改变了生产函数,创新促进经济发生质的提升★★★。冷战以后★★,世界各国的技术合作和全球创新网络将加快全球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共同繁荣,全球创新网络(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GIN)一度成为研究热点。
但是★,今天霸权主义把科学技术政治化、武器化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美国政府出台的《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表明,科技是霸权的基石,科学和技术首先服务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家战略★★。这几年,美国大搞“小院高墙★”以及对华裔科学家歧视性打压等★,打碎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传统认识,更加认识到美国政客提出的科学与国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的真正含义★★。在他们那里,科技创新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力量较量的核心,涉及国家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创新能力”不同于国家科技能力★★,也不等同于一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因此★★★,不能简单以论文、专利和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国家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应该包括★: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引领能力、新兴产业“涌现”的活力、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高质量就业水平等★★。尤其是国家从0到1、从1到无穷大,将新兴前沿科技迅速转化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的能力。
在这方面,除了“两弹一星”经验之外,20世纪初,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概念就是一个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的概念,它不是★“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重要理论创新★。在自主创新理论指导下★★,过去20年,中国在数字经济★★、5G通信★★★、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全面崛起,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些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推陈出新、自成一体★★★,形成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论成果。
创新战略学有多个维度★★★,我们不仅要从知识发展的维度看问题★★★,还要有技术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全球价值链体系等思维★;既要有系统、全局、长远的观点★,又要有动态、竞争的观点★★★。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既需要良性的宏观制度环境、优良的创新生态,又需要微观组织活力和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同时,现有创新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能力建设也不够★。创新理论既有共性和普适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国家政治经济特色。例如★★,对待创新体系中的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就不应该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发国家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又需要政府的精准作为。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力量不仅必要,而且是后发国家对抗西方霸权的重要抓手★★。如果只强调市场的作用,将创新完全交给市场和企业,后发国家就会深陷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产业永远被低端锁定。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无论外部情况如何变化,国家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国家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跃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者认为:★“科学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就在于交叉领域。★★★”“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以及多学科互动同解决。★”★★★“高校学科划分是人类自缢的绳索★★。”正是由于这样的办学理念★★,MIT才发展成为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大学,很多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由MIT衍生出来★★。无独有偶★,笔者20多年前曾经访问剑桥大学的制造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IFM),这个机构专注于全球制造业的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和战略问题,它不仅关心“硬科技”,更多是从“软科学★”角度看待全球制造系统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IFM已经发展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和创新战略研究教学中心,现有教师和在校博士生规模已经超过百人,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但是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该研究机构在“体制”上属于剑桥大学的工学院(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一个工学院设有如此庞大的★★★“软科学”研究机构,这在我们的工科学科下面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科“编制★★★”不允许。
吴金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战略管理、产业竞争力。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4年第6期★★★,欢迎订阅查看。
1966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英国苏萨克斯大学首创★★★“科学政策研究中心★”(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当时并不被一流大学的主流学科所看好,但是现在SPRU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科学研究政策领域的顶尖机构★★★,引领世界科学政策学科的发展方向★★;韩国学者金麟洙(Linsu Kim)留学回国创办科技管理与政策类研究机构,对韩国作为后发国家通过模仿、技术学习而成功实现追赶的过程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到今天仍被称为学术佳话;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Richard R Nelson)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生产力以及长期增长和变革的关系★★★,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这些顶尖学者都是从无到有开创了一个学科,给后来者很多学科建设思路方面的启发★★★,他们的代表性成果已经成为国内外创新战略学领域的理论基础。
尤其是,“国家创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问题应该是创新战略学区别于其他创新理论分支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国家创新能力”是创新战略学的使命和定位所在。现实中,国家创新能力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而这一点恰恰也是被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等一级学科所忽略的地方★,这也是现有学科建设存在重要空白和系统失灵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于光远曾提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并提出了很好的学科发展思路,同样的道理,创新战略学就是要聚焦分析国家创新能力领域的“一般问题”和“理论原则”,以及制定国家创新战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问题★★。
其实,科技创新理论天然是一个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领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前瞻性、预测性和挑战性★。如果没有对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当的了解和深厚的知识铺垫,人们难以真正理解当代政治经济发展动向★★★。例如,如果一个人连芯片是什么都不知道,很难理解美国当今的产业政策和对华战略★★★。过去几十年的屡次科技规划中★,我们虽然都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作为发展重点,但是成效不显,我们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投入资源不够,发展方式不对路★★★。当前,如果我们不对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和演化规律进行综合深入分析★★,而人云亦云地侈谈ChatGPT(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的伦理问题★,这必然也会导致错失发展良机。
总体上★★,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科评价,乃至期刊建设等方面,中国现有的创新理论学科体系仍有不足,跟风式教学研究比较多。很多研究热衷于成为西方学界问题的答题人★★,★★“两头在外★”现象比较普遍。脚踏实地研究中国创新实践中的真问题而形成的线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创新战略学要成为科技创新理论领域的旗舰学科,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在综合交叉和集成创新上做文章。尽管“国家创新能力”是创新战略学的使命所在,但是,创新战略学的发展深深根植于自然科学、高新技术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过去已经有深厚积累的分支学科★★★,例如科技社会学★★★、科技哲学★★、科技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科技史学、创新方法学等★,都应该成为创新战略学的学科支撑。
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的中国来说,创新战略学不仅要关注当下技术“卡脖子★★★”的问题,还要关注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生态问题★★;既要关注科技创新空间和地理问题,也要关注不同新兴产业体系门类问题★★★;既要考虑企业的创新创业和商业模式问题★★,也要考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问题★★;既有科创资源配置问题,又有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既要从先进国家汲取成功经验,也要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同时★★,创新战略学不仅关注国家技术经济问题,同时也要涉猎国际科技治理问题;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政治账★、战略账。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科技霸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而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造福人类文明共同体,这是两种人类文明观的斗争★。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现代化国家和创新强国建设都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理论的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诚然★★★,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相关理论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毋庸讳言★★★,中国现有的创新理论学科体系仍然存在若干空白和缺陷★★★,导致在指导中国创新实践过程中力不从心★★★,这突出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2000年前,古希腊只有一个学科,那就是哲学★;同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旧中国只强调经史子集这些传统国学。近代以来,人类进入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类分科之学蓬勃发展起来。今天,学科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不能让旧有的★、固化的学科思路限制发展。
事实上,从2次世界大战到冷战,再到20世纪80年代打压日本企业,以及当今打压中国芯片产业和华为公司★★★,美国一直习惯于将科技创新武器化、政治化,打压对手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美国之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半导体、航空航天★★,甚至生物技术领域一枝独秀,不仅是源于美国创新实力,更是因为美国集国家之力甚至伙同其盟国不择手段打压竞争对手的结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创新加速期★★★,创新使中国经济及社会快速演进★★★。尤其是过去10多年来★,中国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例如,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IT★★★、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中国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质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了一大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统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经从过去的8%左右提高到11.5%,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源,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过17%。
创新战略学兼具创新属性和战略属性,它强调从战略高度来分析科技创新问题。 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军事、外交★★,还是微观的企业管理,战略问题往往是涉及整个组织全局和未来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长期发展路径。 创新战略学也一样★★★,它是从全局★★、系统、长远的视角分析国家、区域★★,甚至一个企业的创新问题。 因此,与其他创新理论学科相比★★,创新战略学具有更广的理论视野和更高的学术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相关理论分支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如技术经济学★★★、创新管理学、知识产权法学、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史学★★、自然辩证法等★★,大多数高校也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风险投资★★★、创业大赛也渐成风潮★。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的划分上僵化教条思想严重★,学科建设画地为牢★、相互隔离,导致与科技创新理论相关学科的建设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学科发展★★,也难以满足创新强国建设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创新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需要创新强国作为基础。中国要在不远的将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这些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面向未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进程,中国的创新战略学学科体系一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我们要坚定自信★★★、发愤图强★★★,力争尽快建成影响世界的中国创新战略学学派,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对世界科技创新理论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科技创新相关理论领域已经建立了一支具备相当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一级学科设置的条件已经渐趋成熟★。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都是一流的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机构;学会建设方面★,已建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等,对学术共同体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在期刊建设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中国科技论坛》《中国软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等都已被列为重点学术期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于光远、龚育之、傅家骥★★★、张碧晖等老一辈学术领航者,以及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但是,由于没有创新战略学大旗的召引,现有学术资源较为分散,总体呈现“散兵游勇”状态★★★,学科体制建设水平不够。囿于已有的学科窠臼,研究缺乏战略性、自主性和系统性★。
但是★★★,如果从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现代化发展大战略角度看问题,目前已有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现有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级学科”衍生出来的,在学科地位上居从属地位,显得支离破碎★★★,学科定位的高度以及学科发展的系统性很不够,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支撑也不够。
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本文分析了中国现有创新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组织体系被边缘化、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自主性等现状;指出了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科技战影响了全球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的安全,说明科技创新不仅事关新知识创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涉及后发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现有创新理论对此认识不足★★★;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中国创新战略学学科★,对创新战略学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建议创新战略学聚焦“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议在中国学科体系中新增一门一级学科“创新战略学”。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等都创建了自己的科技(政策)/创新战略研究院,以全面应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挑战,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2022年10月,安徽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市三方合力共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商学院,旨在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推动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消息让人振奋★,这无疑也是一个创新战略学学科建设的地方样板,值得期待。
相关推荐